六月的风,像一封载着希望的信笺,自远方翩然而至。掠过寻甸横河梁子的草甸,卷起湿地水汽与松针清香,轻拂在脸上。由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丹丹老师带队的“知识之窗”科普舱实践团远赴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又一次以青春之名,踏上了探索乡村振兴的征途。
这是“知识之窗”科普舱实践团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与对乡村未来的憧憬,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第五年。从趣味科普课堂到实验仪器捐赠,从高原湿地探访到生态理念传递,实践团以专业学识为笔,以赤诚之心为墨,在滇东北的土地上书写着教育帮扶与生态保护的青春答卷。
展开剩余87%一、科普送暖启新航,实验播火共护生
27日清晨,伴着云南高原的烟雨,实践团抵达寻甸县科技馆。实践团联合江苏省华夏三农事业发展基金会,向仁德街道办事处第四小学捐赠200套文具——铅笔、套尺、笔记本与橡皮,这承载着跨越千里的关怀,为科普活动拉开温暖序幕。
当日,实践团走进仁德四小与仁德一小的课堂,突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灌输模式,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通过“水宝宝”“疏水画”等趣味化学实验,将抽象的化学原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现象,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实践团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执南教授指导的“Cocube桌面级AI教育机器人”科普实践项目,由来自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刘秉铎同学指导,蓝白色的机器人在简单编程指令下完成各种动作,打破了乡村孩子对科技的距离感,让他们真切触摸到科技的魅力。戴升教授编写的《118化学元素》一书同步送到学生手中,为他们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窗口。
实践团成员指导仁德四小、仁德一小学生进行智能桌面机器人科普实践
实践团在仁德四小、仁德一小学开展精彩化学科普活动
6月30日,温馨的科普故事在金所街道初级中学也再次上演。在这里,实践团延续科普火种,开展科普实验活动以及Movers生态课程,让科学探索精神与生态保护责任在更多乡村孩子心中扎根。同时,实践团捐赠了洗发水、毛巾、花王产品等生活用品,这些带着温度的物品,传递着跨越2200公里的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暖意。这一堂生动的科普实践致力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助力搭建起沪滇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华理青春动能。
实践团在金所中学开展精彩化学科普活动
二、仪器捐赠强基础,座谈交流育新苗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6月29日晚,实践团来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将化学实验仪器郑重捐赠。这批基础实验器材,将直接改善该校实验教学条件,为寻甸一中人才的培养筑牢硬件根基。“这不仅是资源补充,更是对科学热情的点燃。”寻甸一中校长范宗林的话语道出期待。
实践团与寻甸一中优秀师生展开仪器捐赠仪式暨人才培养交流座谈会
捐赠仪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学培养交流座谈会热烈展开。赵丹丹老师结合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前沿,阐释化学研究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鼓励学生培养 “从现象到原理”的科学思维;雷子文、赵一明、马悦好等实践团成员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学习方法,一对一解答“竞赛与高考如何平衡”“化学就业方向”等困惑。
实践团捐赠物资展示
为建立长效帮扶,实践团开通线上沟通渠道,计划通过定期答疑、实验视频分享持续护航学子成长。从课堂知识到科研兴趣,从当下学习到未来规划,这场跨越“大中衔接”的对话,让教育帮扶的种子深扎土壤。此外,实践团为寻甸一中的优秀师生们带去了礼物,一份份实用的日用品,以及华理自主研发的“十里华香”香膏、化学学院的透光手信胶片与吉祥物等,为孩子们送去了华理的温情关爱,寄托了华理化学学院对偏远地区学生成才的殷殷期盼。
三、湿地探访悟生态,万物共生谱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深刻领悟生态保护的意义,实践团走进云南省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高原湿地中进行领悟。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邓长华掌心的薄茧,诉说着守护濒危生灵的执着——每年冬季,黑颈鹤从青藏高原准时归来,如今已从“水中睡”转为“林中歇”,他说“这是它们的智慧,更是对这片土地的信任。”
实践团参观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与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经过多年保护,黑颈鹤的种群数量突破1.7万只,尽管种群数量回升,但黑颈鹤仍面临繁殖率低的困境——每对成鹤年产卵仅 2 枚,雏鹤三天内成活率约六成。为护其越冬,工作人员冒雪投放苞谷、洋芋;663亩退耕还湿、942万元投入,让昔日农田变回沼泽,鱼虾丰美成了黑颈鹤的“天然粮仓”。目前,保护区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25 种、植物1027种,核心区更是金雕、白肩雕的家园,近年发现的穿山甲踪迹与7种新物种,见证着生态保护的成果。
实践团调研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经严格报备,实践团进入核心区,保护区工作人员的讲解解开自然密码:“水草养鱼虾,鱼虾喂仙鹤,你善待生态,它必回馈你。”站在3000米的秤砣山巅,8个海子如蓝宝石散落,云海与炊烟交融,让成员深刻体会“生物多样性不是概念,是万物共生的画卷”。
从课堂到湿地,从科普到生态,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之窗”科普舱实践团以行动诠释:教育振兴,要播撒科学火种;人才培养,要筑牢硬件基础;生态保护,需践行万物共生。当滇沪同心的暖流浸润土地,当“甸”亮未来的承诺落地生根,化院青年学子正以专业学识响应时代召唤——让知识的光芒照亮乡村,让绿色的希望永驻高原。
发布于:北京市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